太极文化

---陈爱国意拳大成拳---

发布:zyty 浏览:2706次


 浑元桩中级阶段中松沉劲的求取

  

  本阶段松沉劲的求取,其步骤如前,亦分体认、验证、辅助动功能等,皆依托于浑元桩。该阶段的浑元桩习者,练功时间必须达到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之间,不感到疲累。一年以后,自我感觉肺活量增大,腹部有温热感、充实感,腰背也出现温热感,做单操时所发之力源于背肌,力由脊发的特征尤其明显。下面我们按序述之。

  

  一、 中级松沉劲的体认

  体认1:含胸拔背、空胸实腹以生松沉劲。

  做到含胸拔背,需胸部稍微里收,以使背部后靠,加大拱形间架肌肉的拉伸量,更使肺部增大肺活量。练好含胸,要放松两肩的关节,使两侧肩胛骨自然放松,向下、向旁、向后伸拉,求得扩展胸部,深度呼吸,并且横膈膜下沉降位以扩大肺部的上下径。含胸与拔背是相互作用的,胸略里收自然就使相对应的背肌舒展拉开。在含胸的配合下要做到松肩坠肘、悬顶坠臀。与悬顶相对应的“坠臀”,所指的臀部虽也下沉但那是一股松沉之力,不能僵硬地往下坠。

  再说空胸实腹,其功用之一便是变常人的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吸气时胸部微鼓而呼气时胸部略平,此谓胸式呼吸;呼吸时但见腹部起伏,此谓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有助于人体重心下沉,增强人体的稳定性。空胸实腹的功用之二,便是增大腹部的充实感、温热感,功深不惧拳脚击打。

  由上可知,含胸拔背和空胸实腹两个桩法要领确能让松沉劲向胸、腹、背等部位逐步延伸(图示浑元桩中盘正面20、背面21)。

  体认2似靠非靠、似坐非坐,以诱导腰、背、胯部分产生松沉劲。

  这里所说的靠,指的是腰背部分有后靠之意,而不要在形体上做出来。初学者站桩,受上半身重力的下压,其腰背之肌多少都有一些僵劲,即腰背支撑的多余用力。不把腰背部分的肌肉有效地放松下来,就无法消除该部分的多余用力,相应就感觉不到腰背内在的松沉劲,发力时波浪动力就会在此处淤滞,上下难以贯通。**好的方法,是找出那种腰背松松地靠在椅背的感觉,十分舒服,因为不是真靠在椅背,故称似靠非靠。为了强化靠的感觉,武友或指导老师可站在站桩者身旁,用手按在站桩者的腰背部位,让他真实地产生靠力,但外形上不要显出来,然后站桩者让武友或指导老师撤去按在腰背之手,保持这种靠力(松松地靠),如此站桩者的腰背肌肉就放松下来了。体认似靠非靠,腰背千万不要用力向后靠,否则易导致上身后仰或脊背罗锅状。

  通过似靠非靠的练习,站桩者会在腰背部分消除多余用力,放松的感觉直透深处,功深则腰背渐生温热感,松沉劲也就深蕴其内了。 再说似坐非坐,一般习者对坐臀这个要领失之于轻视,其实臀部下坐对于浑元桩的整体放松非常重要。惟有坐臀才能令习者从精神上松弛下来,臻至锻炼中休息、休息中锻炼的地步。坐臀还可以引重心下沉,使持桩者的松沉劲进一步向腰胯延伸,唯其臀部下坐,站桩者的胯部才能产生角度。不少浑元桩习者练到两腿疲累时,常常不知不觉地丢掉似坐非坐的要领,身体直立,重心上浮,这就难以感受身体下坐的松沉劲了,应引以为戒。虽然臀下没有椅子给你坐,但你一定要保持坐椅子的意思,切记切记。由上可知,似靠非靠、似坐非坐的桩法要领,看似不如头领项竖、含胸拔背重要,实则对于浑元桩中级松沉劲的深化体认是至为关键的(图示浑元桩中盘侧面22)。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要领都离不开“放松”二字,即形体放松,意中求力,形随意转,意自形生。既不要失之于幻想操拳,也不要执着于形体找劲,应该力从意中来,力由松中求,不知不觉中功夫就上身了。果真如此,松沉劲就能伴着各个桩法要领不断得到延伸、深化,以期在发力实作中发挥奇效。

  

  二、中级松沉劲的验证

  验证中级松沉劲的方法,不外有两种。一种方法是,让浑元桩习者站在那里进入桩功状态,由武友或指导老师在其身上施加各种外力,以测试站桩者内在松沉劲的求取程度。另一种方法是,习者在武友或指导老师的手上、身上做基本的某个发力动作如炮拳、虎扑等,以测试自己的松沉劲是否源于脊背,是否重心催动,是否比前一阶段更加冷脆、沉重、富有穿透性。下面我们便来一一求证之。

  1、在习者桩架上施加各种外力,以测试其中级松沉劲的深浅。

  由于具备正确的方法引导及身有几年的功力积累,一般习者只要进入桩功状态(持桩20分钟以后),都能感到背部发热,体内蕴含灌铅之感,腰部腹部有膨胀感。

  在这种情况下,武友或指导老师猛力拍击习者的手臂,若其腰背处有一股反震之力,腰背和手臂被击处形成共振,则表示习者内在的松沉劲已深达腰背。

  还有,武友或指导老师可以用微力牵拉习者桩架,若其背部产生靠力、臀部产生坐力,则表示习者的背、臀是松沉的。

  **后,武友或指导老师可以运微力试托习者的小臂近腕部位,若感到其松沉劲已非来自肩部而是出于整个上身之重力,则表示习者胯以上的身体部分之内在松沉劲是节节贯通的(图23)。

  2、习者利用崩拳来测试自己实施中级送沉劲的透力程度。

  崩拳练法按浑元桩要领侧身对敌,两脚间距尺半,前手护头,后手握拳蓄势待发(图24)。重心移于后腿,使身体产生欲前先后的悠荡之力。接着后腿蹬力,身体前催,重心下沉,带动后手发崩拳,前手置于头前与后手形成合抱力。动作呈加速度,接触对方手掌的一瞬问,速度趋于极限,形成松沉炸力。如此反复试验(图25)。

  意念:意想后面的手臂挎着一个篮子,用身上力把这个篮子连里面的重物向前方远远仍出。

  试验效果:让对方感到你的发力不是动作的冲击力,而是发自背肌的松沉劲。这种劲能够透过对方被击的手掌,使他的手掌内部发烫且痛入骨髓。

  3、通过虎扑技法来测试中级松沉劲达于体外的发放力效果。

  虎扑技法:请武友站在床前离床边两米的地方,习者前手按住武友的胸部中线所在,后手按住其腹部,两手皆是虚按,蓄力待发。身形呈45度面朝前方,重心提拔且偏于后腿,提前腿膝部作势欲扑,其它皆如浑元桩要领无节不顶、无曲不夹。两脚前后站立,间距尺半左右。按照这个蓄力姿势,习者找一下周身放松、身如灌铅的感觉。感觉松沉劲上身之后,猝然后脚蹬力,前脚前趟,身催步撞,掌扑武友身体中线,务求步到、身到、手到,将武友抖放而起,摔倒在床上。这种松沉劲的发放,武友不应有被击处难受之感,应该一触即出,习者之手挨着武友身上的时间愈短愈好。如此反复体验,直至效果满意为止。

  意念:意想自己两手端着一盆水泼向对方身后一尺,记住要用身催步撞之力去泼,动作时间愈短,“水”泼得也愈远。

  试验效果:让武友感觉自己不是用手去推他,是一股源自重心催动、发于脊背肌群的松沉劲力量透指而出,一触之下即双脚离地摔出。顶劲愈足,被放出的也愈干脆。

  对于浑元桩习者来说,松沉劲延伸到哪儿,所发之力的源头就在哪。所以,初级松沉劲的习者表现在用肩发力打人,而中级松沉劲的习者则 

表现在用腰背发力打人。不站桩,勤做发力动作并不能增长松沉劲之功力。

  

  三、中级松沉劲的辅助动功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巩固浑元桩中级松沉劲的两个辅助动功——牵挂训练和钩锉试力

  1、牵挂训练

  训练目的:建立周身各部位互为制约、呼应的动态联系,形成细致入微的“一动无有不动”:建立自身与身外之物的相互作用的呼应力,体悟拳论上说的“自身皆具备,反向身外求”以及“执着己身一无是处,离开己身无物可求”。

  训练方法之一:自身各部位之间的牵挂。

  在浑元桩姿式的基础上,习者意想自身颈椎与两手腕、颈椎与两脚腕牵挂上数条橡皮筋,然后用颈椎领动,意感自我头部与两手、头部与两脚之间的数条橡皮筋渐趋绷紧并使头部与两手、头部与两脚之间产生互相争力。这种争力不能造成体内有微许僵劲,应该身具松沉劲地去做。产生争力后,再使身上牵挂的假想之橡皮筋一点一点松回。如此桩架一涨一缩,动作极微,便有了浑元桩动态下的一动无有不动。在以上牵挂训练基础上,习者还可以意想自身两手之间、两脚之间也牵挂上橡皮筋,在浑元桩的微动涨缩之中产生相互争力。通过长时间的这样体认,前面所提到的悬顶、项竖、松肩、肘横、含胸、拔背、臀坐、撑抱、提按、开合以及下肢的提、扒、踩、缩(后文将陆续提到)等诸要领,均能互相呼应,形成错综复杂的争力关系,大成拳特有的松沉劲也就相应贯穿、充实于体内了。

  训练方法之二:自身与身外的互为牵挂。

  将正面浑元桩稍做调整为矛盾桩,身形呈45度面对前方,脚下丁八步型,意想前腿膝部与后腿胯部牵挂上一条橡皮筋,其他部位之间的牵挂如前所述。持桩就序后,习者将意念放出去,设想前方远处有一个假想敌,该目标与自己的前手腕牵挂上一条橡皮筋。静立凝神片刻,习者徐徐用用松沉的力量拉动远方假想敌,身体重心后移,臀部略运坐劲,背部松松地向后靠,后腿胯部牵动前腿膝部后拉,颈椎及后手牵动前手回拉,好像已把对手拉过来,但体内不许有一点僵劲。自身与身外产生拉力后,再重心徐徐前移寸许,将对手推回去。如此反复回拉、前推,整个动作过程中始终有一种阻力,而自身则用周身松沉之力与这种阻力相抗衡,从而形成习者自身与身外之间的呼应力。这样才能化自身的支撑功’能为运动功能,才能通过体重加惯性将深蕴脊背的松沉劲顺畅达于体外左脚在前的为左式,反之为右式,习者应左、右式互换练习(图26)。

  补充说明:

  牵挂训练可以有机融八大成拳桩法、试力、发力、步法、推手、实作等所有功法、技法中。熟习该练法后,习者再做前面讲的炮拳、圈锤、崩拳、虎扑等动作以验证松沉劲效果,其功力将有意想不到的飞跃。

  

  2、钩锉试力

  述要该功法取自回如钩杆、去如钢锉之意。托婴桩就序,设想置身于齐胸深的水里,近腕处按着水中飘木。重心微微一沉,身形后移,前腿膝部含前顶力,肩胯带动掌指,勾挂飘木,运用松沉的力量缓缓回拉,掌指保持向前的指力,神态上颇有纤夫拉舟的意思。重心拔起,借意中水的浮力,掌按身长,掌心里翻向下,双小臂生出向下滚动之力,相应头部项心领起全身,整体有如半空中吊挂的口袋悠悠荡起,周身导常放松,头上领,脚下踩,脊椎节节相拔,背部微靠,目光逼人,有居高临下之势。重心下落,身形前移,脊椎节节压缩,松沉力达于四肢梢端,徐徐前推。注意这时有两个力点,~是手,二是按“飘木”的部位。推进中肩和手约在一条直线上,勿偏离太远,双肘挟坠劲横撑,走出两个外孤圆“()”的轨迹,臀有坐劲,以消解身体向前的动作惯性。当身体重心前移至两腿前六后四之际,手推背靠形成互反争力。然后再转势回挂,如此反复练习(图27、28、29)。

  

  第三单元浑元桩高级阶段中松沉劲的求取

  

  当师传得法,站桩练功每次达到两个半至三个小时,没有疲累感,总练功量积累到三年上下的时候,可视为高级阶段的浑元桩训练。这时,习者体内的松沉劲将进一步向胯以下的各部位延伸,同时其原已体认的松沉劲也更趋厚实,**终实现浑元桩内在的松沉劲上下均整,节节贯穿,有感皆应,自然而然。

  

  一、高级阶段松沉劲的体认

  该阶段松沉劲的体认,依旧如前根据习者下肢各部位要领来逐一阐述,原则上还是整体把握下的局部侧重。

  相对来说,站桩者下肢的放松**难体认。因为下肢承受的负荷较大,故而该部分的放松也是通过头部领起全身而求得的,是两腿保持支撑力前提下的放松。观大成拳前辈的高势拳照,好象他整个人不是立在地上而是悬在空中,两脚既松沉着地又如站在薄冰上,确实集厚重与空灵于一势。习者欲求下肢之松沉,不妨参照大成拳前辈的一些练功图片,再结合下面有关两腿各部位的浑元桩要领,仔细体认(附我的恩师和振威先生拳照,图30)。

  体认1:吸胯。

  利用似坐非坐的意念,在松腰坐臀松胯的基础上,习者两胯的外侧肌肉略微收敛,大腿骨上端微向里收,使两胯外侧各显出一个浅坑,有蓄意内吸之力,这叫吸胯。你看两头牛顶架的时候,牛的两腿总是夹着尾巴,腿曲若弓形,这样牛才能蹬上劲。浑元桩吸胯的要领就有点像牛顶架时两股夹着尾巴的现象,其意在使躯干与下肢有效连接,浑然一体,脚下蹬力才能直达上身及拳掌。当然吸胯不能造成臀部两侧肌肉僵硬,应该松胯与吸胯结合起来做。练功时注意不要挺肚子或撅屁股(正确的浑元桩吸胯为图31,错误的练法为图32、33)。

  体认2:纵膝。

  所谓纵,指的是浑元桩的膝部内含前顶、上提之意,有提膝远纵之力,故称纵膝。纵膝和吸胯应该联系起来体认,功深则内在松沉劲就会延伸至下肢渐渐增大。纵膝还是为一跃出击提前蓄势的一个重要的桩法要领。练功时,习者膝部的弯曲角度约30度,这样**利于该部位内舍前顶、上提,且不失膝关节韧带的张力弹性(图34)。

  体认3:脚掌下踩,足心暗缩。

  这一踩一缩的用力,恰好反映了浑元桩无微不含矛盾又无处不有圆融的拳论。在身体上拔的前提下,腿部松沉向下,造成了脚下如踩弹簧,人欲与地球引力相争,产生拔地欲飞之势,如此两脚欲踩又缩,矛盾而又圆融。这充分说明持桩者与地面之间的意力既相吸又相斥,这样才能在发力训练中身起悠荡之力。此外,脚掌下踩与膝部上提,能够放松拉长小腿的筋络肌肉,日久身上的松沉劲就会延伸至小腿并渐渐厚实。足心暗缩可令大腿与小腿相互产生台力,这也强化了下肢松沉劲的节节贯通(图35)。

  体认4:两腿外侧肌肉往里拧。

  站桩时,应两脚含外扒之力,再扒中有合。这是为了使两腿肌肉暗向里拧,加大两腿肌肉的横向拉伸量。但扒合之意不宜过重,否则导致下肢僵硬,松沉劲全无。这种前提下,习者尽量放松下肢,日久两腿内在的松沉劲就自然得到强化。

  总之,下肢的松沉离不开身体的提拔。尽管我们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但假借悬顶上提之意,对于意感下

肢松沉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还可以意想水上飘木托腕,假借水的浮力以助两腿松沉。假想不是幻想,从意念中求得实际的身体得力,是大成拳的独到之处。通过种种意念及桩法要领,只要我们在练功中感到下肢渐生热力,腿部内有松沉感,就说明本节高级松沉劲的体认是卓有成效的。

  

  二、 高级松沉劲的验证

  1、借助外力反激通达于脚的整体松沉劲。

  习者持左式矛盾桩站立(具体练法见于前文牵挂训练中),请武友猛然劈击自身的前小臂。受外界作用力的激发,习者体内自脚下瞬间传导出的反作用力,极尽松沉、冷脆,瞬间便将外力反震回去。这时,习者应感到后脚一下就蹬上劲,然后地面弹回来的力量又回贯至小腿——大腿——躯干——前臂接力点,都在刹那间完成。可见,下肢内在的松沉,大大强化了习者于地面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由此而生的整体松沉劲可令武友撞之如簧、拍之若球,用力愈大而反震力就愈强(图36、37)。

  2、反过来主动用劈拳自我测试下肢松沉的程度。各部位要领与浑元桩大同小异。身形略右转,身起掌落,发双手劈拳,前手微微向下转,力运左手臂尺骨一侧及左手下侧,后(右)手随动。当我劈至武友抬起的手臂时,如果自己下肢是松沉的,应感到前(左)脚下睬与两手下劈在同时用力。反过来,武友也应感到习者的下劈已挟带其下肢的重力一起作用到他的臂上,极为沉重。即使减轻下劈之力,我整体松沉劲仍能透过前臂令武友感觉到。

  3、运用松沉劲打钻拳。预备式站立,请武友站在面前抬起一臂,掌心向下(图38)。打钻拳前,先虚做劈按之势,即重心微提,手略下按,两腿左虚右实,蕾力欲钻。接着身形左转,体重移于左腿,以身带手发右手钻拳,击向武友的手掌(图39)。下肢趋于松沉的习者,打钻拳时上钻之手与脚下蹬力一定会有明显的互争。在这种整体松沉贯通上下的钻拳打击下,武友的手掌应该有力量钻透手背的痛感。按照以上要领,反复体验,请武友道出感觉。一般不要用太大的劲儿,要重点找出动作的协调性,力度轻些也一样能试出浑元桩高级阶段中松沉劲的打击效果。

  所谓高级松沉劲的验证方法远非以上三种。大成拳的所有功法、技法任选其一都能验证,只不过松沉劲在体内的延伸愈向下,习者所发之力引起的上下互争、共振就愈明显罢了。聪明的习者,千万不要拘泥于上述,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已知的去求未知的为**好。

  

  三、高级松沉劲的辅助动功

  1、波浪试力

  训练目的:体会从头到脚松沉劲贯通于内的波浪动力,尽显习者起伏不定、进退飘忽的身法。

  训练方法:述要:丁八步站立,重心前三后七,身形正对前方,两手置于腹前,掌心向下,分前后长短,平心静气:两肘部先动,以肘带腕,以腕带手,两手腕垂直上提,注意肩部不要紧张;提至胸前时身形下沉,两腿弯曲,接近但大于90度,两手提至过头,注意身手互反的动作,同时身体重心徐徐移至前七后三;接着以腕带手向下按,身形长起,两手按至腹前,下按时要含有向前向下的劲力,如此上下徐徐而动,绵绵不绝。总体动作体现一种前后劲为辅、上下劲为主的特点,观之具有大海浪涛往复涌落的气象(图40、41)。

  意念:设想自身处于一望无际、连天潮涌的大海中。浪涛扑至,我身拔掌按,借波浪浮力出于水面:浪消潮退,我身沉手起,伏身埋于水下,一起一伏尽与大海波浪相争衡。浪急则身形悠忽起伏,前后脚瞬间虚实互换,浪缓则动作舒展写意,极尽骨拔筋舒、神意远纵、力感松沉之能。

  要点:波浪试力出自神龟出水试力,其突出了两脚之间前后虚实对倒,身起则前虚后实,身伏则前实后虚。无论身之起伏都是身借手力,手动身随,如此才能将自身一百来斤挂在两手上,似乎全身的松沉劲都贯注到手上。当波浪试力进入恒动状态时,能够自下而上产生节节相催的波浪涌动之力,并有身如灌铅之感。

  

  2、摩擦步

  训练目的:体验动步条件下的浑元桩,但不拘于外形。培养下动上领,上动下随,以胯带脚,步到身到的步法运动程序。着重体会下肢与空气阻力之间产生的摩擦,以助进退之际膝以下的部位异常松沉,增大脚发力的松沉力度。

  训练方法:双脚并拢站立,左虚右实,左脚微离地面,脚掌与地面平行,身形正对前方,两手抬于身体两侧,约与肋部同高,手心向下,好像扶着两侧的栏杆,以助身体平衡,头直项竖,目光遥遥锁住正前方的某个目标,不因迂回进退而目光离开此对应物,凝神意定,蓄以待动。启动身体重心向前,用小腹将左脚推出去,在肩胯向左外侧转动的控制下,左脚划出一条里弧线,徐徐而行,似有很大阻力,当身形转成与正前方成45度的时候,也就是前后脚约有一尺半的距离时,左脚平平落地,两脚恰成丁八步型。上动不停,重心向左腿偏移,变左腿为支撑腿,而后身形上拔,右胯上提,带动右脚跟上,右膝内蕴顶、提二力,右脚与地面平行靠干右脚踝关节内侧,呈左实右虚,在此略作停顿,但须形停意不停(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定式)。续接右脚前行,要领、路线与上述大致相同,从略。

  如此左右脚交替前行(图42、43、44、45)。行多少步不必固定,接着可进行后退摩擦步之习,也是身动步随,提胯趟足,要领、路线同上,唯走步方向相反而已,习者可自行参悟,详加体会。

  要点:两手下按及头部虚领上提的时候,习者下肢的支撑负荷应随之减轻,借此加速下肢内在的血液循环,加大下肢的沉坠感。保持松沉感趟物前行,意在利用空气阻力反激两腿尤其是膝以下的部位内在的松沉劲。起步之足应与地心引力既相吸又相斥,维持此矛盾的平衡,以求大成拳脚发力的蓄力。

  训练强度:每天走摩擦步半小时以上。

  练习本阶段的辅助动功,应把握以下两个原则。其一,每天用三分之二的时间来练习浑元桩,剩下三分之一的时间体会辅助动功。其二,静态站桩时重点体会下肢松沉,然后把这种感觉带到具体动作中,但不要因局部体认而使整体走形。前面涉及到的浑元桩初、中级阶段的训练也是这样。

  结语:揭示松沉劲的本质——漫谈重力与争力

  纵观浑元桩各个阶段的训练,求取松沉劲无非是利用放松的手段,达到习者一则血液循环加速并流量充盈,二则重力与争力相辅相成的拳技体现而已。

  血液流速加快并流量充盈而生体内松沉感,这在拳论中多次提到,已广为人知:我们所要谈的是构成松沉劲的两个要素——重力与争力的综合运用。

  从练拳一开始,重力与争力就是一对相依相存的兄弟,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重力是相对于地球引力来说的,是人体本身的重量。感受重力,需要人体与地面之间保持相吸又相斥的关系。这种关系很微妙,把握在浑元桩习者身上,即为人体既松沉向下接受地球引力又提拔向上心存拔地欲飞之念。有松沉而无提拔,不过似一堆泥巴而已,怎能感受到自我重力的存在?一把大锤不拎起来你怎知它的重量?在人与地面的相互争力作用中,地球引力是

绝对的,与之相争的斥力是相对的。站桩者立在地上,引力大了易导致身体松懈,斥力大了又容易产生身体僵劲,懈和僵均为站桩者与地面争力失衡的表现,都难以体认自身的重力。长期的浑元桩训练,其首要任务便是通过放松去掉习者超出地面引力的那部分斥力(即身体支撑的多余用力,俗称僵劲),达到引力与斥力的二力争衡,使站桩者从这种争力中体认自身重力,是谓松沉劲。

  重力又不单单是相对于地球引力来说的。比如小孩玩的弹弓,左手端弓架前推,右手握内置弹丸的弹兜向后扯。仔细分析,前推之手含有相对于后手的引力,后扯之手也有相对于前手的斥力,也可以说两手之间互有引力和斥力,这二力相争便决定了后手具有向前的重力。将此原理运用至浑元桩训练中,便不难理解习者各部位浑元互争状态下各个点内蕴的重力特性。试看,头部虚领与臀部下坐,其争力两端是互有重力的;两臂之间的开合,其争力两端也是互有重力的;大臂、小臂互为的拧裹,其争力两端更是互有重力的,凡此不胜类举。可否直接的说,引力决定重力,斥力决定争力。在浑元桩着力均衡的桩架上,任何一点与其对应的另一点。都含有相互作用的重力与争力,无数个点相互之间,每个点都能找到与其矛盾对立统一的另一点,**终构成整体力的浑元一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身各部位的互为牵挂以及自身与身外的互为牵挂,皆为生成重力与争力的综合体现。

  桩架的任何一点存有微许僵劲,马上会引起整个桩架的争力失衡,相应习者作用于体外的就不是浑元一争的整体重力,故拳论日“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无法不容”。

  抡大锤砸一重物,不管用力向前还是向下,但**终力量是向下的,而且呈加速度,这是地球引力的作用,能大大增加大锤砸物的重量。如果大锤的重蠹为30斤,那你**好用刚好能克服30斤的力度去砸物,用力不及则抡不动大锤,用力过之又会克服大锤重力向下的运动惯性,一来砸不了几下就累了,二来重物的反作用力会震得你手臂生疼。可以这样说,当抡起大锤时,是蓄力的过程,大锤与地面产生争力:大锤落下时,是发力,大锤与地面产生引力,是大锤重力的作用,发力时身上千万不要发紧,一紧砸物反而无力。

  由抡大锤之理推想大成拳发力。尽管大成拳有下劈、上钻、远炮、近崩、横削、斜栽等不同方向的发力,但归其一点,发力者的身体重心**终是向下接受地球引力的,为此拳论上讲“蓄力身形为高,发力身形为低”。即使发力向上的钻拳,发力者本身也有一个手钻身沉的互反争力。既为拳技,就要用力,何谈“无力中求有力”呢?须知这种用力是运动机体克服地球引力、克服空气阻力、克服外界物体反作用力的用力,无过之亦无不及。一言以蔽之,拳技的前半段为蓄力,体内充满争力,自身与身外也有争力:后半段为发力,是运动机体与打击目标及地球引力刻意相吸的过程,是重力作用于体外的一种体现。一用力(发紧)即为拙力,拙力势必影响到整体重力作用于外界的功效,此即“无力中求有力”。自身与身外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二力相接,又会产生彼此争力,所以王芗斋先生说“蓄发如一”。可见,争力与重力始终是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的两部分。

  总之,放松是手段,求取重力与争力才是目的,大成拳松沉劲的奥秘也就尽在其中了

友情链接: 阁楼楼梯 | 大型铸钢件 | 
Copyright © 2016 豫天云-中国太极球网站|健身太极球|太极球教学|行功太极球|经络太极球|太极练功服|河南豫天云商贸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登陆] 
备案号:豫ICP备19029693号
关闭